首页> 滚动 > > >正文

2023-03-05 12:53:44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  

来源:   灵兽山

相反的商业模式和逻辑,为何都能获得成功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【文/灵兽山天鲲】

现实零售案例中,有不少逻辑相反但十分出彩的业态,它们冲击着我们对零售常识的理解,甚至影响未来选择。比如线下体验感很一般的ALDI业绩很好,这与提供新的生活方式理念相悖;商品没有大卖场更没有电商丰富的Costco单店年销售24亿元,这与满足多样性需求的趋势不符;还有胖东来等线下生意很好的超市,用大卖场业态没落去解释也说不通。

硬折扣店ALDI商品价格极低,除了90%是自有品牌和集中大量采购这些与商品力有关的因素外,最重要原因是运营模式的极简化,这是用大幅度降低购物体验换来的。比如购物车需要用硬币租借,使用完后需要顾客自己放回原处;商品全用纸箱陈列,由于不是仓储会员店的高货架,这样的陈列往往不够美观,美陈效果对实体店的销售很关键。

还有核心商品只有1400个,每种商品都是极致精选,对多样性需求不够友好;1100平米的超市一个班次只有3-5人,从上货到收银什么都会都得干,其企业文化凝聚力不强,员工流失率占到一半,线上购物的便利性也缺少等等。总之是牺牲了很多消费体验这个实体店仅存的比较优势。

不过ALDI降低消费体验省下来的利润都回馈给了顾客,与性价比和质价比高的自有品牌构成了ALDI的核心竞争力,在竞争力达到极致时,奉为圭臬的线下体验也没那么灵了,表面上看这是低价做到极致的体现,但将其定位成为顾客创造了新价值更为准确,这何尝不是提供了新的生活方式?包括品种少节省顾客时间,高品质提高生活质量。

可见,所谓相反的零售逻辑其本质都是一样的,只是体现形式不同,ALDI提供的是另一种体验感、价值感和生活方式,它们带来的价值超过了便利和购物环境带来的体验,也能吸引到中高低端消费者。但仓储会员店Costco只服务中产阶层的消费群体。

由于仓储会员店服务细分客群,为了帮助顾客选好商品节省时间,商品数量也是做到了极简。Costco的4000个sku做的是宽类窄品,也就是全品类和大卖场差不多,但同种单品是极简极少的。事实上这与满足多样性需求没有矛盾,只是顾客不需要从几十种番茄酱中选择了,丰富度和多样性在全品类中都保留着。

至于胖东来等线下依然火爆的超市,是全链条精细化运营做到更好的体现,也就是将大卖场等传统零售没有做到的做好了,尤其是在商品力和服务力、店铺活性化和顾客需求满足以及企业文化方面,最终创造了与众不同的新价值,提供的也是生活方式和解决方案。所以大卖场的逻辑无法解释。

总的来说,零售的确没有标准范式。有的通过技术做到了赢家通吃,有的靠资本成功上市,有的做透细分市场获得超额利润,也有的依赖网络营销获取用户。其实无论哪一种成功,可能都存在一种相反的成功,但是不是真成功就另当别论,时间可以检验偶然还是必然。

ALDI、Costco和胖东来,它们的商业模式、文化背景和区域属性都有差异,其实这不重要,重要的是提供和满足了顾客想要的,而且完全超出了顾客期待。可见零售逻辑是辩证的,只要遵循本质就不存在相反一说,只是商业模式的不同。而零售常识关键点不是常识本身,而是如何将常识变成竞争力的问题,比如谁都知道商品力必须好,但如何做到更好才是需要研究的。

标签: 获得成功

热门话题
精彩推荐
今日推荐
花木